2011
3.30

耳光乐队:从根雄起,尽情玩乐

耳光乐队:从根雄起,尽情玩乐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干了多少大跃进的事情,那是数也数不清的。超英赶美的口号似乎过时,可实际操作起来又从来没有停歇过。就连文化也不能免俗,在有意无意间也走上了虚假繁荣的道路。拿来主义一直没有消亡,从借鉴流行歌曲到借鉴摇滚模式再到现在无所不在的小清新,我们似乎永远都在和国际接轨,却也从来没几次真正赶上过国际列车。

从十几年前让我们突然开口大笑的子曰乐队,到继承和发扬二人转摇滚的二手玫瑰,再到恶搞到极点的与人乐队,隐隐约约构成了一条民族和摇滚结合的、幽默批判意识极浓的暗线,把民间和西式的摇滚巧妙连接在一起,搅拌出一种中国味道的音乐汤。在春晚越来越没有乐子越来越不给力的时候,相声小品艺术悄然转移阵地来到摇滚圈中,未尝不是件好事。无聊拿自己当傻子玩的语言艺术失去了自己的魅力,我们又有什么必要留恋呢?

对于像我一样的相声爱好者来说,耳光乐队的专辑《艺术男儿档自强》面世显然是一件令人快慰的事。他们虽然是第一张唱片,但是在圈里摸爬滚打了十二年,期间还有两位乐手因病去世,留下令人惋惜的历史。不过时间和历练并不会将乐队的幽默细胞杀掉,反而让他们更清楚地洞穿社会了解人和自己,写出更多意味深长的歌。就像他们在《艺术男儿当自强》描绘的那样:严肃和古色古香的亲生营造出一幅清逸的画面,赵荒唐却调戏般地唱着:“艺术大仙搞艺术,又拿艺术去换钱”。十几年前我们都还是满怀希望和憧憬的大好青年,总是想着能把自己的音乐或者梦想做大,改变文艺圈现状。转眼来到今天艺术也不过是空谈,真正为了理想的很多人不是被淘汰就是变了质。虽然歌曲和二手玫瑰的一首歌表达有几分类似,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坚持理想的人们无奈的内心世界。

然而耳光乐队不是来哀叹和博取同情的,他们学会冷眼看世界然后尽情地嘲讽。《别小瞧这些角色》可以作为人情世故范本,给那些毫无心机的同志们好好上一课。“他以徒弟的名义继承了师傅的衣钵,他以儿子的身份延续了父亲的香火,他以公益的借口掠夺了哑巴的成果,他以君子的姿态满足了小人的快乐”。警句无处不在,伴随着Funk节奏和优美的萨克斯,故意扮演着暗藏在背后的小人。他们会在不经意的时候给你一刀,防不胜防。《是这样的》让我想起了著名相声《领导冒号》,的确是这样的,官二代嘛领导嘛,该是什么样的嘴脸,你懂的。当然,他们也会来点温柔的“劝解”,《一切尽在不言中》、《适者生存》从另一面给出教训,告诉你生存法则。对于惯于权术和人际关系的人来说,这些岂不就是年终报告?总结得一溜溜的,读起来也顺口啊。

照歌词来看,耳光乐队不仅仅是摇滚艺人,更像相声演员和网上的那些段子制造者。不过他们更加深入更加大胆更加放肆,因为他们更加接近生活。是生活和生存让他们意识到了很多东西,但他们懂得如何让人们听到并且接受。笑不一定是赞许和开心,笑也会有泪水。笑过后转入沉思,可比说教来得有意思得多。耳光好比古代的东方朔,既讲道理也让人快乐。他们站在危崖边缘,挑逗拨弄那些敏感的神经,却用许多趣味招数将危险化解。如同当年秋野所说,有人做音乐喜欢像个拳头一样打到身上让人疼,我就喜欢用一根指头点到你的痒处让你笑得受不了(大意)。天桥艺人必须有痞气、艺术气和地气,在耳光身上都有了。

同时作为一个摇滚和流行音乐爱好者,我对耳光的喜爱不会仅限于歌词。他们的编曲手段和想法让我满意。虽然有二手和子曰的朱玉在前,但是他们并没有变成复制者,而是用更加地道和天桥艺人般的方式是复苏民间曲艺。这和我们在街头巷尾听到的那些曲艺爱好者自发性的表演没什么区别,产生的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快乐。传统三大件和爵士布鲁斯的特色配器,与古琴京韵大鼓等民族乐器并不冲突,给人一种自然融合的感觉。听的时候并不会刻意地划分这是摇滚那是评书,只知道这是耳光的音乐,随时挠到痒处给你惊喜。中国摇滚如何自强?看看耳光似乎有点明白。那就是从根做起,扎根自己的土地,向现实要尊严,敢玩敢乐敢扇耳光。

发表评论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