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0.15

公安学院/ 陈哲——《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作者/公安学院经济犯罪侦查(11)班 陈哲

                 艺术的用色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黑白。父亲去世,在城市工作的孩子回到闭塞的乡下和母亲商量父亲的后事。最终还是听母亲的用人力把父亲从县医院抬回来。送父亲回家的人很多,几乎都是父亲教过的学生。
 彩色。父亲是镇上公派的老师,一架马车将父亲拉到了三合屯。村里从未有过老师,这公派老师就是文化和村子未来的希望。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村头看这先生,母亲也不例外。血气少年和花季少女就这么相视一笑,这眼神中好像早已蕴含着什么了。夕阳西下,笔挺的中山装和崭新的大红棉袄,灿烂的笑容,清澈的双眸,好似彼此心里都有了一个小秘密。

 暖色调。这时母亲心里已经有了父亲,把红织得细致入微;母亲千方百计想让父亲在公饭上吃上自己做的可口佳肴,每天用同一口大青花瓷碗盛饭,把碗放在长桌最前面最显眼的位置;母亲为了能听到父亲教书的声音,每天到离家远但能路过学校的井去打水;后来母亲为了能与父亲相遇,天天等在父亲送学生的必经之路……时间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父亲吃派饭终于吃到了母亲家里,母亲终于能给父亲真真正正做顿好吃的了,也能更多的和父亲接触。母亲的痴情,好像已被父亲察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父母的爱情故事就这么真正开始了。

 冷色调。父亲由于政治问题,被带回了县里。母亲带着要给父亲吃的饺子追着父亲坐的马车翻了几座山峦,每次都差点追上,马车就这么越来越远。母亲就这么苦苦等待着父亲答应好的归期。银装素裹,时值腊月,归期已至,父亲迟迟未归,母亲在寒风大雪中等了整整一天,母亲发烧了,第二天一大早执意要去县城找父亲的母亲晕倒在了半路上。父亲得知此事,偷偷跑了回来,与母亲相见一面。因为父亲的偷跑,母亲又等了父亲好几年。再次重逢,父亲就再也没离开过母亲。

 

 这部电影的主体部分总是给我一种自然安详的质朴美感。这离不开制作影片的每个环节。好的镜头必须有好的景象或者趣味性的画面,影片中常常都有好的构图出现。我最喜欢的是出现在黑白片段中透过层层门框和窗户里在织挡棺布的母亲的镜头和彩色片段中父亲坐着马车初来三合屯长镜头前景是围栏里的牛,中景马车和羊群的镜头。母亲那张好在前景的层层门栏好像意味着时光的流逝,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把母亲安排在被分割成四分的玻璃的右下角似乎讲述着母亲的孤独,与父亲相识前在织一块布,父亲走后又在这门框和窗户里织一块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父亲初来村子的那个镜头画面被从对角线分割开来,从构图的基础知识来说是不合理的,但是近景中静止的硕大的牛,和中景动态的马车和羊群以及远处安静的绿色遥相呼应,一动一静、一大一小、一远一近,打破了这分割,显得画面更有张力,更富美感。同时我认为黑白中的一些构图不负责任,这个会在后面关于镜头的部分详细分析。还有一个小细节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背景中天空通常只给一点点,天空象征着很多,比如自由、远方、宽广……本人认为这是一种艺术手法,暗示着观众故事小,地方闭塞,但就因为这小空间的简单和闭塞,成就了这浪漫纯真的自由恋爱。我爱这些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不同的构图和场景就可以象征或者暗示着很多东西,朦胧的东西是人们最感兴趣的东西。

 影片中对颜色的高妙运用是一亮点。大的框架下,黑白的镜头下,狭窄的视野,本身就给人一种不好的预感;从父母年轻时的照片引入暖色调的彩色镜头当中,瞬间给我一种温馨舒畅的感觉。影片将现实生活用黑白处理,黑白中父亲不幸去世,而将父母的相识相爱的往事用彩色处理,彩色中父母就像那发芽的种子,一点一点盛开,这种色彩的对比打破了一般的色彩手法,将影片中现实用黑白,而回忆则用彩色,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使得影片更有美感,突出了父母爱情故事的美好,使影片更加具有艺术性。给这段爱情佳话增光加彩的还有色调的把握,彩色片段以暖色调贯穿使得影像本身就给观众传达出一种温馨浪漫的感觉,比如常常出现金黄、黄绿的稻田、树林作为背景,金灿灿的阳光洒向大地,洒在穿着桃红棉袄、围上红围巾的母亲身上,真是美不胜收。在这温暖人心的色调里,妙龄母亲又黑又粗的两个辫子上,系着绿头绳。别急,别轻视也别诋毁这绿头绳,我说这绿头绳一点都不破坏这美好的暖色调,反而是一种极大的承托,就这一点点,是多么的恰到好处,自然却有如诗如画,就好比红花绿叶,炒菜的时厨师和有经验的妈妈会放点绿辣椒在满是红的菜里做装饰,简直就是画龙点睛啊。这只是一个小细节,在整个呈暖调彩色镜头里,还出现过几个大雪纷飞的冷色调的镜头,它同样在大局中起着承托作用。色彩的运用很见导演的功力,也是我梦寐以求能在大学里更多的去学习的东西。

 摄影方面的技巧更是给这恬静的乡村浪漫加分不少,最值得一提的是张导在影片中男女主角的戏份中多次运用正反打时出现光线穿帮和不严谨的构图  ,正值青春的一对恋人,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有这眉目传情的眼神和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令我注意的是父亲的镜头里没有常规中的母亲的一部分背影,母亲的镜头也是一样,我认为导演是想用这种看似不严谨却更能向观众诉说主角间这种情窦初开的微妙。特别有意思的是正反打中的光线穿帮,这虽是个不该有的“错误”,但它用这穿帮的轮廓光给人营造了非常唯美的镜头,我个人对张导的这一打破常规艺术表现形式也爱不释手,在这光的效果下,让我感到演员都好美啊,这段爱情自然也好美,就像初升的太阳或者春天的种子刚发芽。有人说摄影和美术的艺术就是光的艺术,我也这么认为,光的卓越运用使得这部电影在画面的形式感上给人以视觉盛宴,电影对光的运用我个人认为做得非常细微,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章子怡在影片中美丽的脸庞,为什么会那样的美,灯光师的功劳无可厚非。举个例子,在母亲去打水看到父亲给母亲特写的镜头中,从四分之三侧打了主光给章子怡的脸庞,并给了一个补光,这样突出了鼻翼,又给了顶光让鼻梁有了高光,还给了眼神光。可别看这小小的光源,这些光共同营造了这美丽的脸庞。

 镜头的运动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镜头运动是在母亲挑水过小桥的片段,这个镜头明显是用了摇臂的,当母亲过桥时,镜头从低位不断升起,同时镜头不断向下转并且向前推进,这样呈现的出来的章节会更加具有影视生命力——moving。我认为运动的镜头可以更加带动观众的兴趣,让观众有种被代入感。我最喜欢的镜头是母亲在父亲每天送学生回家的路上为了能偷偷多看几眼父亲而等父亲的过程中,母亲在山林里奔跑到下一个路口,在这个片段中,母亲穿着大红棉袄,红围巾,绿头绳,在镜头偏左,背景是非常柔和的金黄树叶,在这本来就很美的色调以及绿头绳一点点但已足够的衬托,再加上镜头采用长焦远距离跟拍,长焦镜头的浅景深很好的突出了母亲,使母亲的美得到了更大的升华,让我莫名其妙的喜欢!这一定是移动的镜头和如诗如画的色彩在捣鬼。引起我注意的还有在黑白片段中,有很多构图欠考究,很多镜头可以移动使得构图合理却未移动,比如孩子去叔叔家修织布机前面凌乱的东西我认为是个干扰,后面姨端上水来给孩子也没有将姨取全,让我当时看了很是疑惑,相反彩色片段的镜头移动都做得很到位,后来我认为这可能是导演做的一个取舍,用黑白片段的不足进而对比出彩色片段中父母爱情的美好,让影片更具有艺术感。

 在很多剪辑中,运用了长镜头和大全景的画面,交代了这安详温馨的小乡村,及故事背景,暗暗地给观众一个美好的故事环境。在很多片段中,镜头的移动带着背景声音或音乐,引导着观众进入故事情节,这是摄影师必须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比如黑白片段中儿子得知母亲孤身在小学里,镜头并未跟着儿子,而是慢慢向母亲的背影和学校移动,伴随着沉甸甸的脚步声,交代了儿子与母亲的联系性,带领着观众走向了故事里。母亲坐在那里在想些什么呢?像这种主动的镜头移动在电影中常常出现,我非常喜欢它,因为它能让我有种代入感,更大的引起我兴趣去解读它,镜头到底要把我引向何处呢?“我”会和谁有联系呢?

 影片的最后,镜头将我带到了“孩子”面前,孩子正在给学生教念父亲第一堂课念的打油诗,教室的梁上还系着父亲刚来、学校盖成时、母亲细心织的红,只不过,在黑白镜头里,这红已不再是红色了。

发表评论 - Leave a Reply